本篇文章1474字,读完约4分钟
[领先]美国的货币紧缩政策是外因,不是充分的条件,所有的危机归根结底都是债务危机。
自5月美联社出现退出qe的口风以来,以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出现了汇率和股市大幅下跌。 两个国家都选择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提高利率,稳定海外资本以稳定汇率,印度为防止资本过度流失和汇率进一步下跌采取了一定的资本管制措施。
这很容易联想到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从逻辑上看,目前不仅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包括土耳其、巴西、南非等),还处于危机前夕,但现在断言传染性雪崩式的新亚洲金融危机发生还为时过早。
从逻辑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蔓延,从美国蔓延到欧洲,从金融业蔓延到发达经济体的政府、金融业的杠杆作用,以及拯救它们的各国政府的杠杆作用,为了维持政府的杠杆作用,发达经济体在一定程度上处于 现在,如果APQE退出,金融危机的余波将从发达经济体正式蔓延到新兴经济体。 另外,包括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在内的历史性新兴经济危机,其背景似乎是美国收紧货币政策,使资金回流。 因此,从简单的逻辑来看,APQE的退出似乎吹响了新兴经济危机的号角。
但是,美国的货币紧缩政策是外因,那不是充分的条件。 也就是说,现在qe退出并不一定意味着新兴经济体会发生1997-1998年那样级别的危机,也不一定是危机和危机发生的程度,而是先看内因。 即使在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也不是所有的亚洲经济都陷入了危机(例如,中国和新加坡的冲击比较小)。 正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陷入危机的新兴经济体似乎都具备了固定汇率、僵化的汇率制度、经常账户赤字大、外债高的企业、经济和政治因素导致国内投资环境恶化的特点。 但是,其中固定或僵化的汇率制度是引发危机的核心因素,债务水平是决定危机或危机爆发程度的重要指标。
固定汇率制度的危害在于,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利差交易兴旺,外资剧增,本海外债务水平增加,经常账户赤字增加,进而形成汇率人为高估,维持人为高估的汇率,进而导致外债和经常账户赤字 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恶性循环,终于在外债水平达到极限时,投资者失去信心,外资撤出,政府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在本国汇率下跌后,债务偿还也吃紧,不得不寻求国际组织的救助。 这就是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逻辑链条。
现在,随着20世纪80年代新兴经济体遭受金融危机的洗礼(墨西哥和阿根廷多次发生金融危机),固定汇率制度在新兴经济体几乎消失,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土耳其、巴西、南非 因此,目前很难出现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极端汇率下跌( 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经济体汇率下跌40%以上),也很难出现极端的债务水平。 目前,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经常账户赤字水平接近1997年至1998年的水平,但外债/gdp之比在20%左右,与1997年至1998年分别为30%和16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历史上,当这一比例达到30%-35%以上时,债务风险开始慢慢增加。
所有的危机归根结底都是债务危机。 至少目前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加息和汇率下跌的一松政策组合,比1997-1998年加息和高估汇率两者的组合介于缓冲区空之间。 但是,印度(包括巴西)最近出台的旨在稳定琵琶半屏蔽面的汇率的监管政策,值得警惕,而且很可能越来越不稳定,这也是过去两周汇率和股市震荡的首要原因。 此时,新兴经济体通过结构改革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是危机远离停滞的更好选择。 中国也不例外
作者:宇文远,独立财经注意者,自由撰稿人。
标题:“宇文远:亚洲金融危机会否“昨日重现””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1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