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90字,读完约8分钟

马健,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金融管理高级研究班辅导员,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艺术资产管理计划高级研修班辅导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理事,以及许多公司机构、收藏团体和个人藏家顾问。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规模出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符合国际艺术品产业化和艺术品金融化的整体趋势,标志着艺术品金融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包括艺术银行服务、艺术品担保融资、艺术品投资基金和艺术品共享化交易在内的艺术品多元化商业模式。 新的艺术交易形式、新的艺术市场结构、新的艺术资本运营方式正在悄然形成。 艺术品金融化无疑已成为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点话题。 在艺术品金融化悄然兴起的过程中,如何使新的艺术交易形式和新的艺术资本运营方式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创新力,备受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关注。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事实上,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到今天,遭遇了很大的困境,这种困境不仅发生在今天,但也因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而不断被聚焦和扩大。 这也是制约中国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两大瓶颈:质量风险和流动性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几个数据组。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据诺亚财富管理中心的研究报告,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投资的半年收益率平均达到16%,个别投资品种的半年收益率达到80%,远远超过股票和房地产。

招商银行2009年5月发布的《年中国个人财产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个体整体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到62万亿元,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上升至72万亿元。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组织编撰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报》显示,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为1694亿元。

对资本来说,半年16%的收益率,几乎32%的年化收益率有多大吸引力? 但是,为什么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总额只有1694亿元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出于质量风险和流动性问题的制约! 因为这两个门槛,很多资本想烧火进入这个市场,但最后只能忧郁地隔岸观火。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众所周知,近年来艺术品已成为继证券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国外多家银行早就将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例如,德意志银行( deutsche bank )的收藏规模壮观,比多个专业美术馆的艺术品数量还要多。 德意志银行花了30多年收藏了以现代艺术为中心的56000多件艺术品,并将这些艺术品陈列在德意志银行65个国家的850家分行。 德意志银行相信“这有助于银行职员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支持艺术家的创作”。 此外,瑞士银行( Swiss银行)、英国富林明投资银行( robert fleming group )、意大利圣保罗银行( san paolo imi )、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 west pacific bank )表示, 亚洲地区的新加坡大华银行( united overseas bank )、泰国泰华农民银行( kasikorn bank )、中国台湾玉山银行( e.sun bank )等金融机构也在进行艺术品投资。 不仅如此,还包括瑞士联合银行集团( 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 )、德意志银行( deutsche bank )、荷兰银行( abn amro )、摩根大通银行( jp morgan chase co )。 、花旗集团( citi group )、摩根士丹利集团( morgan stanley group )等全球重要金融机构在推出艺术品投资咨询服务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相应的金融支持。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发表的《艺术品银领域务急速发展研究报告》指出,“高收入群体的20%以上的人有收藏的习性。 其中,艺术品的价值平均约相当于所有资产的5%。 这意味着整个高收入群体可以支付约1%以上的财产投入艺术品收藏。 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中16万亿元中50%属于高收入群体,意味着每年至少有800亿元的资金可以用于艺术品投资。 ”。 事实上,正如苏富比拍卖企业首席执行官鲁普雷希特( ruprecht )所说:“20世纪80年代,艺术品市场是由日本房地产财富推动的。 那天,本房地产市场崩溃后,艺术品市场也崩溃了。 但今天,我们拥有俄罗斯财富、中国财富、日本财富、对冲基金财富、公司财富、房地产财富。 财富集中在经济金字塔的顶层,每个人都像以前从未见过的那样集中。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收藏时代(个人资金主导)到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的机构收藏时代(产业资本主导),走向了现在的艺术品金融化时代(金融资本主导)这三个重要时代。 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重要创新是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金融产品根据金融学的定义,是具有各种经济价值,可以公开交易和兑现的非实物资产。 类似的金融产品根据采用者的目的和作用有四种不同的名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和有价证券。 以艺术品股为例,对市场来说艺术品股是金融产品对发行者来说艺术品股是融资工具对交易者来说艺术品股是投资收益工具。 对财务人员来说,艺术品的股票是金融资产或有价证券。 换言之,艺术品与艺术金融产品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实物资产与非实物资产的区别。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从个人收藏时代和机构收藏时代走向艺术品金融化时代,但我认为现在还没有进入艺术品金融化时代。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与进入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标志有关。 这个标志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进入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标志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金融资本注入和金融机构参与的。 因为这些都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 只是资金增加了,参加者增加了。 最重要的标志是出现了创新的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出现了将艺术品实物资产变为非实物资产的金融产品,如艺术品信托产品、艺术品抵押融资产品、艺术品股份等。 这才是有本质意义的标志。 只有弄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定义艺术品的金融化是什么。 例如,艺术品、艺术金融产品和艺术金融服务的关系就像树根、树干和树枝的关系一样。 艺术品是“树根”,艺术金融产品和艺术金融服务都是这“树根”生发的。 所谓“派生”,都出自树根。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事实上,从艺术品金融化这个“化”字中,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抽象,不容易体会和把握。 但是,可以用最简单最重要的指标——金融关联率指标来定义艺术品的金融化。 艺术品金融化可以用艺术金融产品总量与艺术品市场总额的比率来定义。 粗略计算一下,现在的艺术金融关联率大概是0.02到0.03的样子。 考虑到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的计算实际上是保守统计,分母大于这个数值,因此这个艺术金融关联率可能要低很多。 但是要知道,随着艺术品投资基金和艺术品共享化交易等创新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这个算式的分子,也就是艺术金融产品的总量可以达到1以上。 也就是说,艺术金融产品的总量可能大于艺术品市场的总和,甚至更大。 由于艺术品的金融化实际上是动态的过程,所以也可以设置可以量化的指标。 例如,什么时候,如果我们算出的艺术金融关联率等于0.5或1,我们就可以主张艺术品金融化时代到来了。 这是一个比较客观,可以量化的指标,至今也只是“在路上”。 如何加快这一进程,需要深化艺术金融,提供更好的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 艺术品金融化的创新方向是朝着控制艺术品质量风险、提高艺术品流动性的方向进行创新。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finance.ce/jade/

标题:“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26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