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06字,读完约12分钟
图为东乌铁路工地上窦铁成。 本报记者石国胜摄
29年,认真记录了60多本员工笔记本,将100多万字洒向洋洋,证明了每个人的毅力是多么的强。
29年,处理技术难题50多个,排除输电故障300多次,安装45个铁路变配电所全部检测合格,证明了一项技术有多高。
29年,培养了弟子300多人、电工40多人,证明了一个身体的作用有多大!
29年,从中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劳动者成长为许多人眼中的“劳动者教授”,中国中铁一局电务企业的电力工高级技师窦铁成,以他朴素的人生经验,演绎了现代劳动者的优秀历史!
孜孜不倦地追求——
“一个身体即使没有学位,也不可能没有知识和技能”
谁也不认为,爷爷不知道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很少让窦铁成继续知识。 由于那个时代家庭的情况,从小就聪明好学的窦铁成在中学毕业后不得不编入农村。
虽然只有中学文化,但在那时的农村,窦铁成是村民眼中的“文化人”,抽水机没有上水,电灯熄灭,这些“技术活”的村民们来找铁成。 心里慌张:自己的“水桶里的水”,怎么帮助别人呢?
没办法,就照着书,硬要放在头上。 练习多了,勇气也变强了。 不久,他真的成了村民钦佩的“电力”专家。
但是,命运似乎不会让窦铁成在村子里如此“安逸”。
1979年,中铁一局向社会募集。 结婚生了孩子的他,凭借着在农村这几年学到的“知识”,通过了考试,通过了碰运气,成为了中铁一局的电力工人。
依靠在农村几年积累起来的俯卧撑的“本领”,初来乍到的窦铁成自信能胜任这项工作。
被派往唐山的工地时,他呆呆的。 高耸的电力铁塔、蜘蛛网般的电力导线、骨架林立的变电站,眼花缭乱,别说摆弄了,就是脚变得柔软了。
刺激他的不仅仅是这个。 因为是新来的,所以有些老员工在操作设备时不会给他看。
“一个身体可以没有学位,但没有知识和技能。 没有知识和技术就会被鄙视。 ”。 面对困境,窦铁成决心从头学习一切。
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经常是第一天学的,第二天就会忘记。 窦铁成用“傻逼”的方法,白天学习,晚上记录,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施工和技术重点,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没想到这种行为会成为他一生的习性。 现在,在29年间,他记录了60多本商务笔记,洋洋洒洒了100多万字!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笔记本对工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费尽心思的人是不负责任的。 后来,闭上眼睛,我学到了电气原理、电路流程像放电影一样从脑海中消失,慢慢地,在他心里渐渐有了底。
检查的机会终于来了。 1983年,在京秦铁路沱子头变电站施工时,工班没有技术人员,工长说:“试试看,测试你,看看你的‘钻头’有多硬! ”。
第一次的重任很丢脸,所以必须下硬功夫! 窦铁成白天工作,晚上把自己关在后备调压室,对照专业书,分解解读图纸、线路、节点,设备怎么布置,电缆怎么走。 施工期间,他一共好好地画了一寸半厚的七套各类技术图纸。 最后,工程顺利完成,还获得了国家高质量工程银质量奖。
微薄的收入,除了养家之外,都花在给他买书上了。 29年来,他的这些“宝贝”已经塞了三个大箱子,跟着他向南冲。 工友们经常开玩笑说:“老洞把书放在眼前,把妻子放在一边。”
知识正在更新,窦铁成的头也在更换。 1999年,配电设备测试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分解,40多岁的窦铁成很快购买了计算机教材,从最基本的原理学起逐渐学习表格制作、工程制图等,在中铁一局3万名员工中掌握计算机设计并绘制电力图纸。 学习
,使窦铁成始终站在技术的最前沿。 从电磁保护到晶体管保护、微机联锁保护到四电集成保护,我国电力配电所经历的几次升级换代,窦铁成对手很熟悉,胸有成竹。
“洞师傅没有不学习的。 现在很多海外设备的图解是英语。 要明白,这是老男人又在敲英语了! ”。 老洞,对同事很顺从。
技术精英
“吃了这顿饭,一定要做这份工作! “老洞是技术‘大手’,有绝命”。 中铁一局电务企业,窦铁成“名头”不小。
多年来不断学习,使得窦铁成为铁路电气与配电工程的技术“120”:存在技术问题,如果大家都拨老洞的手机号码,问题常常会得到解决。 很多问题是,他不需要去现场,只需要听人解释,很快就能找到“症候”的地方。
“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到家,吃了这顿饭,一定要做这份工作! ”突破了无数施工技术难关,说明了老洞的实力。
2001年,北京珠高速粤境北段大桥变电站投入施工,设备布置起点高,技术新颖,60%为海外进口。 工程难度大,窦铁成增援到工程司令部“点将”。
虽说经历了很多配电所,但一次性接触了这么多精密的外国设备,窦铁成还是瞠目结舌,“这是一个身手不凡的好机会,一定要打漂亮仗! ”。 粤北的隆冬,寒冷逼近。 窦铁成干脆带着工人,住在没有窗户的配电所,白天关锣施工,晚上研究设备的性能和原理。
安装工作很快完成,但在进行商用输电前的空负载试验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故障。 升压变压器的空气体开关跳闸。 他们进行了多次调试,但最终没有找到原因。
施工方一口咬定“一定是施工上的问题”。 做了这么多工程,工程质量还没出过问题,窦铁成觉得心如刀割。
那天晚上,窦铁成拿着工具爬上爬下,翻阅图纸,测量数据,重新调整……在冰冷的寒风中,工人们烦躁不安,窦铁冷静下来。
几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原因。 空空气开关值调整问题!
第二天,在听来自施工方的法国专家介绍了窦铁成的发现后,他说:“不可能,我们的产品很精密,没有问题! ”我摇了摇头。 不服吗? 事实证明! 窦铁成详细说明故障原因:原来设定电流值时没有考虑变压器的励磁涌流。 如果不重新调整开关的电流整定值,就不能正常输电。 洋专家依然半信半疑,亲自检查测试,反复核对,最后竖起大拇指说:“good! ”连声说道。
从外人看来,配电所的施工按图纸设置,“技术含量”并不多。 窦铁成经常用事实打破误会。
在西康铁路秦岭变电站,数百米规格不同的铝板材生长较短,必须加工不同立场的连接导线。 以前流传的方法既费时间,技术也不干净。 窦铁成大胆构思,利用现场废料,设计制作了烤弯机,一下子提高了近5倍的工程效果。
工人们说:“洞师傅,让你做整个原子弹,我觉得你没事! ”我开玩笑说。
2006年7月,窦铁成参加浙赣铁路板杉铺牵引变电站施工。 该变电站是浙江江西铁路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变电站。
在施工过程中,变电站的变压器引入导线设计要求铜板双线,但国内没有这种产品,交货日期快到了。 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老洞。 老洞不相信邪。 连续五个晚上在宿舍赤手空拳,反复推敲。 5天后,“简化结构、保证功能”的产品加工方案“出炉”:利用现场现有的铜排、铜螺等材料,加工制作出满足技术和功能要求的全铜间隔棒,完全达到技术指标。
此后,该技术在900多公里的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工程中迅速得到宣传,节约了4倍以上的价格。
29年来,窦铁成参加了无数铁路建设,实施了6次设计变更,提出了52个处理技术难题的项目,为公司创造并节约了1300多万元。 他负责安装的45所铁路变配电所,一次都没有通过检查,一次输电成功,都获得了高质量的工程称号。
严师高徒
“只要诱惑,年轻人就是宝藏! ”
2006年11月18日,窦铁成震撼陕西。 在陕西省电力线工职业技能大赛中,窦铁成获得第一名。 从精神上来说,获得第2位、第3位的是窦铁成的弟子李洪江和孙晓峰! 前三名,承担了三个动荡的师徒,在领奖台上拥抱。
在电务企业的领导看来,窦铁成是企业最“有权力”的人:企业电力系统,从企业领导层,到普通电力工,有2/3的人自称是他的弟子。
老洞学员有自己的门道,“我喜欢勤奋、有理解能力、会钻研的人。 ”。
孙晓峰进入“师门”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外人看来,孙晓峰小贪婪顽固,中学未毕业就在社会上游荡。 来电务企业的时候,他父亲对他的要求只有一句话。 “啊,我们不带毒吃,犯法的不做。 ”。
其他人避开,窦铁成慧眼识金:孙晓峰固不能劣,但他有理解力和好奇心,有事就去窦师傅的变电站,问问它,什么工作都想沾一点边
“只要诱惑,年轻人都是宝藏! ”窦铁成对孙晓峰特别“关怀”:没事就和他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有意识地牵着他的手,顺便讲讲电路原理。
渐渐地,孙晓峰进门了,上瘾了,以前找东游西游乐子,现在工地上乱学本领。 现在,他成了企业最年轻的电力高级技师之一,一个人。
“必须把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把工程作为自己的工程,把工地作为自己的家。 ”。 师傅经常这样对弟子们说。
赵亚平大学毕业刚来窦铁成班时,被安排为开关柜的二次接线,经过全力打造后,正常运转,赵先生感觉良好。 出乎意料的是,窦铁成看了之后,把好不容易接上的线全部拉走了。 赵先生不甘心啊:接上线,能正常运转不就好了吗? 窦成说:“不仅要连接,还必须连接干净。 外表不美,质量好不好,反映了人的素质! ”
从此以后,赵亚平养成了每次下班都要围着设备看几圈的习惯。
“老师平时不能和我们在一起。 工作中必须愚弄他。 也没有门! ’弟子们知道师傅的“了不起”。 师傅中也有“阔达”的情况。 年轻的女员工张莉刚来的时候,特别害怕犯错,不敢试,害怕。 窦师傅对她说:“不要轻易对工作说不,试试吧。 没关系,错了就告诉我是我干的。”这句话至今还在张莉耳边回响。
本来,弟子成群结队,师傅好好干,猫在后方指挥就行了。 老洞当师傅不容易,总是自己上阵,忙得不可开交,工作比徒弟们还要卖命,经常被周围招聘的临时工误会,“你们民工在哪里找到的,还能胜任! ”。
师傅有手电筒、铁盒、笔记本三个宝。 手电筒是晚上看书研究图纸,铁盒是收集工地的螺丝和零件做成宝藏,笔记本是用来记工作心得的。
时间一长,弟子们也成了“萧规曹随”,现在三宝成了师徒的共同特征。 严师出高徒。 电力施工企业有电气工程技师42人,其中窦铁成弟子35人。 企业电工高级技师7人,窦铁成弟子占5人。
铁汉柔情——
“我以后想退休,和家人更在一起”
“我知道天涯路漫漫,但我要去海角! ”
这是窦铁成于1997年10月30日出发前往新疆施工时写给火车的“诗句”。 从漠北到江南,从东海之滨到高山翻船,每次施工“转场”,老洞总是“诗意”。
既然与施工有缘,就注定了一生流浪。 窦铁成对此很佩服。
女儿没出生,没盖房子,老人没死……去南方往北29年,算起来,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竟然不到3年。 “即使家里有事也不敢告诉他。 他在施工,爬不上去,分心不了。 ’老伴杨华芳很体贴。 “我和妻子好多年没红过脸了! ’老洞总是喜欢和工友和弟子们炫耀。 “不是不闹,而是完全没有机会,一年见不到几次人”的妻子点了其中的“玄机”。
“装腔作势”的妻子窦铁成是一套。 2007年被派往比利时考察,回来的时候没有其他东西,但给妻子带来了浪漫的“惊喜”:花30多欧元买了镀金的戒指,戴在妻子手上。
“我今后想辞职,和家人多呆一会儿”,老洞经常向工人们表达心底的愿望。
现在老洞还在和老伴约会。 每天晚上90点,老夫妇用手机短信传达平安。
平时,老洞喜欢和工友们玩。 “他平时叫我们‘哥们儿’、‘姐姐们’,总是和我们开玩笑。 ”。 弟子李洪江因家庭琐事和妻子闹别扭时,老洞主动为他挥手。
老洞很幽默。 弟子韩凌至今还在手机里保存着师傅去年中秋节在东乌铁路施工现场发给她的自编邮件。 沙葱、两蚊子、三勺黄沙、四斤羊肉,还有五斤酸牛奶。 月饼已经送了,凑合着吃吧。 别独吞,小心肉! 铁汉有温柔的性格。 岁月和风沙粗暴地描绘了窦铁成,但他心中隐藏着乐观的火,有趣的兴趣广泛得令人眼花缭乱:
他是一位“收藏家”,施工在沙漠戈壁、河流的山川,为了寻找美丽的石头
他是“摄影师”,无论自然条件多么艰苦,他都会拿着小照相机,拍野花,拍夕阳。
他是“音乐家”,在山头的河边,夕阳西下,拿着笛子,深深地吹奏着“草原之夜”,向着天地诉说着心底的想家……
(责任编辑:孙丹)
标题:“时代先锋:"工人教授"窦铁成”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2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