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4字,读完约4分钟
原题:年画展为什么会变成摄影展
年画照片
张桂英的年画《红花献给英雄》
张桂英的年画《大吉大利大富贵》
“描绘韵年丰——中国自古流传的年画摄影展”在省图书馆展出,可以看到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口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上海月牌年画等。 但是,人们看到的都是年画的照片,不是年画的画。 因为年画这一中国画种正在消失。
上了年纪的人有记忆。 小时候,每次过春节,家家户户的墙上都贴着年画。 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承载着家人的祈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民间在年画中把宋朝称为“纸画”,明朝称为“画帖”,直到清朝的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案中一直写着“扫舍后,贴上年画、稚子的戏剧耳朵”。 年画从这里命名。
71岁的张桂英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是辽宁的年画家。 前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年画以木版水印为主,被传来的是朴拙的风格和热闹的气氛,因此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主题有花鸟、胖小子、金鸡、春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我国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3个年画之乡。 另外,上海有月份牌年画,辽宁、四川、福建等地的年画也很热衷。
张桂英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年画作为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形式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年画事业的指示》,李可染、叶浅予、程十发等其他画种的画家也投入其中,新年画创作出版在空前繁荣起来。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绘画创作出版达到最高峰。
张桂英记得她的第一幅年画是在1979年夏天画的。 名字叫“将红花献给英雄”。 画面上的两个女孩和两个男孩每人都骑马、打鼓、敲锣、吹喇叭、举着大红花,高兴地为英雄献上红花。 记者在张桂英家里看到了这幅年画的原作。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辽宁和全国一样年画创作、出版繁荣,除张桂英外,赵敏、冯国琳等100多位画家还创作了年画。 张桂英回忆说,当时辽宁美术出版社每年组织画家会议,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召集画家进行创作。 年画的制作非常费工夫,一两个月只能画一两幅年画。 画好后,出版社出版发行,然后批发给合作社销售。 在百某家,年画可以看一年,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就撕下来买新的画贴。
关于那一年的年画创作,张桂英说:“当时,全国出版社都在抢年画的作者,年画的作者很受欢迎。” 在张家,记者看到了28张张桂英当时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年画原作。 其中有《三羊开泰》、《新春乐喜洋洋》、《吉祥如意》等。 张桂英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以前传入的年画的研究和创作,推出了许多生活气息浓厚、时代特征鲜明的年画作品,并在天津、黑龙江、上海、甘肃、湖南、湖北、北京、辽宁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版发行,多部作品印刷数量众多。
现在,张桂英是辽宁年画家中原作留存最多的人,也有一张也没剩下的。
年画不仅含有年节的装饰与祝福,还蕴含着胖娃娃、麒麟、大象、鹤、鸭子、鲤鱼、龙凤、公鸡、荷花、人参、福字、祥云、聚宝盆等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符号。 著名以前流传过年画《连年雄辩(鱼)》,画面上有身材丰满、精力充沛的人偶,手拿莲花,抱着火红的大鲤鱼,象征着人丁兴旺、富足。
张桂英说,年画是道德教育、审美传递、信仰传承的载体和工具,也是看过识字仪式的中青读物,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
年画也是地域文化的词典,每个地域都能发现鲜明的文化个性。 张桂英说,年画对画家要求很高,首先用红色的纸画稿子,从写稿到自己满意为止反复重写,然后是透图、透完、上色,一次涂七八度色,一幅画上七八度色。 虽然许多年画都是用浅蓝色做的鞋底,但张桂英的年画却大胆创新,用绿、红、深蓝色做鞋底。
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精致的家庭再也不能用胶水贴年画了,年画这个画种渐渐远离了历史舞台。 以辽宁为例,现在很少有人画年画了。 张桂英也没画。 她说那一年的画家一共七八十岁了。 年轻人没有画年画,她担心这种物种会消失。 现在偶尔也有人为张桂英年画出过台历,但新年庆典的年画也在报纸上刊登了两幅。 也有人收藏她的年画,但她不卖。
有人认为年画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其消失的背后是什么呢? 冯骥才说:“中国年画的消失,其实是我们抛弃了自己以前的传统和历史精神。 只有重新反思历史、民俗、文化的感情,我们才能真正恢复年画。 ”
标题:“年画展为何变成图片展”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2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