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69字,读完约15分钟
全省城市化战术结构示意图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规划( -年)包括:中共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主体功能 确定江苏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空之间的布局、快速发展形态和快速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首要方向和重要措施,是引领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性、战术性规划。 计划期限为-年。
最初计划的基础
第一章重要意义
江苏省整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对于加快江苏省转型快速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必然过程,是江苏“两个率先”新内涵的重要拷贝。 当前,江苏已经开启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城乡地区协调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引擎,全省人民共享“两个率先”的成果
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是提高城市化质量、解读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 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方式的转变,统筹规划,总体设计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方略,有利于从根本上处理长期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模式粗放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化解城市内部新的双重矛盾,
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是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市化与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两者相辅相成。 有利于提高城市快速发展质量,增强城市负荷和带动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农业快速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措施。 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有利于扩大城镇支出群体,促进支出结构和支出方法的升级,释放支出潜力。 城镇要素集聚和城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有利于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统筹城乡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扩张,实现城乡社会共同快速发展、全面进步,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城镇是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据。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形态,形成了体系健全、定位确定、分工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促进苏中地区融入苏南经济板块,苏北地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载体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苏南地区转型快速发展的步伐。 有利于促进区域分工合作,推动人口和经济配置更加合理,区域竞争力整体提高。
第二章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先后表现出乡镇公司崛起推动小城镇繁荣、各类开发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升级促进城市群崛起、科学快速发展引领城乡一体化进程等鲜明优势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经济综合实力和要素集聚能力不断提高。 1978-年-年,城镇化率从13.7%上升到64.1%,高于全国10.4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达到5.9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 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和8倍。 产业园区集聚能力大幅提高,省级以上开发区占全省2%的土地,吸收3/4以上实际账面外资,创造1/2 GDP、2/5以上地方公共预算收入。 产城融合迅速发展造就了江苏特色。
城乡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快速发展特征和潜力更加明显。 1978-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例从72.4%增加到93.9%,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30.3%增加到79.9%,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43.9万人。 城市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占38.5%,人才资源总量超过900万人。 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劳动平均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2.38亩上升到年的8.95亩,适度规模的经营比重提高到66%。
城市群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空之间的结构逐渐优化。 沿江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发展迅速良好。 继续实施农村实事求是的工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近十年来,全省新建农村公路8.7万公里,完成自然村环境整治9万多条,建设848个“三星级康居乡村”。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1978-年-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平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8.6%、8.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9:1,是全国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4.7%和36.3%。 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不断完善,“一委一局”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得到全面宣传。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和法治建设先导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综合管理工作业绩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
城乡统筹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城乡规划、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六位一体”深入推进。 79%的乡镇实现了城乡统一区域供水,2/3的县(市)实现了生活垃圾四级运转。 全省全面合并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8个统筹地区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或经营资源的整合,35%的涉农县(市、区)实现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一体化。 城乡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建立城乡统筹管理户籍制度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有序开展,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和小城镇改革试点加快,苏州市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行
在我省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处理的矛盾和问题。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够。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本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差7个百分点。 的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农村遗留着儿童、妇女和老人的问题。 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城市建设用地开发粗放低效,年全省开发强度达20.57%,苏南地区相对较高。 与世界上处于同样快速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城市化总体滞后于工业化,地区差异较大,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分别为73.5%、59.7%、56.1%。
城乡快速发展形态、空间布局和城市结构体系亟待调整优化。 一点城市边界扩张速度过快,一些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较大,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逐渐加剧。 城市快速发展定位统一,城市群内部功能互补性不强,集群效应不高。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薄弱,潜力尚未逐一挖掘。 城乡建设个性不鲜明,建设性破坏城乡自然环境和古街区、古村等文化传承的现象在一点地区不同程度存在。
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 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是工业的1/4左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加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 农村投入机制要健全,城乡交通和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差距依然明显,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社会管理体制不适应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和人口流动激增的新形势。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职能存在不足、越位等问题,需要加强城乡公共服务职能,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和城市社会创造活力提高的制约因素仍很多
城乡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粗放的生产生活习性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 生态环境整体处于高污染、高风险阶段,单位国土面积污染负荷高,流域性水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处理,地域性雾霾污染呈严重趋势。 能耗总量大,节能减排任务重。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实行耕地难以实现补充平衡。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交流快速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为推进江苏省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根据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普遍规律,江苏城市化进程仍处于30%-70%的高速发展区间,随着国家新型城市化、长江三角洲快速发展一体化、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术的实施,江苏省实现了新型城市化和城乡 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古以来粗放的城市化模式带来了经济转型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加等风险,随着内外快速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市化需要进入以提高优质为主的转型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江苏要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把握新趋势,探索新路径。
第二篇全体的要求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快速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大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城市快速发展质量为关键 以城市群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有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比较有效地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可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实现城乡协调快速发展, 缩小城乡快速发展差距,形成和“实现”劳动促进农业、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道路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要明确《国家新型城镇化计划( -年)》提出的“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聚合效率、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特色,
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要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利,以促进城乡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城乡就业,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要点,着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长效机制,建设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把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形态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方向。 着力布局完整的沿江、沿海、东陇海线和运河沿线城市化,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各类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协调快速发展机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在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挥中小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意义,、 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推进,形成体系更完整、定位更确定、分工更有序的城乡布局形式。
把实现城乡可持续快速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转变城乡快速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城乡快速发展质量,与城乡快速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永久保护,严守生态红线,合理调控城市开发边界,节约环境 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习惯和城乡建设运营模式,实现集约化、生态化、低碳型、宜居型城乡生态文明的
把提高城乡社会快速发展水平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重点。 正确把握社会快速发展转型新优势新趋势,积极顺应城乡居民美好生活的新期望,进一步加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尊重权益需求,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各项措施,加强统筹规划、综合整合,推进人口服务管理、土地管理、社会管理、财税金融、生态建设等重要环节改革,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进程提供体制保障。
第四章快速发展目标
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质量明显提高。 全面实现城乡户籍统一登记管理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县域为单位实现城乡统筹规划优化。
城乡空间布局形态进一步优化。 “两横两纵”的城市化战术格局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体系更加完整,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小城市、小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新的区域和次区域增长极速形成。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施,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大空之间的格局更加清晰,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20%。 全面落实紧凑化开发要求,将全省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民工随子女流动义务教育和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劳动者、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面覆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一委一人办”的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全面建立,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复盖率达到99%。
城乡可持续快速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体质量逐渐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推进城乡快速发展和个性化,城乡管理人性化、智能化,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比较有效的保护,绿色生产、绿色费用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流,节能降耗产品普及,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
体制机制完善。 人口服务管理、土地管理、住房保障、资金保障、城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市化和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三篇要点任务
第五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存量优先、增量的大体上,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确定主要对象和职工责任主体,逐步淡化户籍因素,健全本地城乡户籍登记,健全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
第一节相应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城市的推进
根据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快速发展潜力,以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或可靠收入来源为标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期望和选择。 城镇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城镇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心城区,根据居住证,确立以工作年限、居住年限和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为基准的积分制落户政策,并全面开放城镇落户限制。 大城市中心城区可以设立参与城市社会保险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五年。 全面实行省辖市范围内的当地居民户口迁移制度。
(责任编辑:宋雅静)
标题:“《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快速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2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