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9字,读完约3分钟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问中国经济网姚宇/摄影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2日日报11日下午3时,十八大信息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楼多功能厅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 第一个文案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建设情况。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与与会记者一起分享了中国文艺院团转企改革的喜人成绩。 赵少华提出,以公司为主体、以事业为补充的新的演艺体制结构已经基本确立。 访问现场特辑
,据中宣部资料显示,目前99.5%的文艺院团完成了转型企业的改革。 9月末统计,明确需要改制的2103个院团中,有2093个院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转业基本完成。 赵少华表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培养演艺市场主体,使之更具生命力,创作越来越多的演艺精品登上舞台,走向世界,让中国老百姓、世界人民欢迎。
在记者提到转企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赵少华指出,目前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重要的是确保改革后文艺院团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谈到新艺能体制时代院团的生存问题时,赵少华表示,国有文艺院团普遍底子薄、负担重、实力比较弱,缺乏进入市场的经验。 对此,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促进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完全治理结构,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国有文艺院团生产越来越多的精品佳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在具体的支持政策中,赵少华向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数据。 中央转制一批,整合一批,取消一批,采取保存一批的实事求是的基本做法进行改革。 对不同类型的文艺院团确定不同改革的快速发展要求,确保改革稳定推进,保障这些院团能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中央和省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共出台了40多项院团改革配套政策。 全国对艺术表演团体的财政投入也逐年增加,2008年为57.3亿人,年增至83.5亿人,增长45.7%。 中央和地方许多职能部门共建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快速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快速发展事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指出,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基本上采取了差别对待、分类指导,从根本上杜绝了抓眉毛、一刀切的错误做法。 “比如国家要点京剧、昆剧院团,比如刚才澳门记者提到的交响乐团、芭蕾、歌剧、民族院团,比如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相关文艺院团,比如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的相关艺术表现形式等,都是企业。 ”孙志军说。
最后赵少华和记者们分享了这些年文艺院团取得的喜人成绩,经过改革,这些院团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演出剧目、演出场次、演出收入,特别是演员本人的收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的全国表演艺术团体演出次数达到155万次,比2008年增加64.5万次,增幅为71.2%。 演出收入达到52.8亿,比2008年增加32.3亿,增长率为157%。
标题:“赵少华:新型演艺体制格局已经基本树立”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2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