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6字,读完约4分钟
欧阳晓红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出航,但决策层纠结的个人海外直接投资仍让字闺等待。
我们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犯大错。 呼声很高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没有随着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批准进行,目前正在等待国务院的批准。
可能是因为难以界定“试错与失误”的界限,也可能是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我们还处于迷茫之中。 考虑到推动者向人民汇款,它们在租用欧美经济低谷时可以“挖底”。 反对者担心个人直投渠道会成为各类资金外逃的通道。 正方向和反方向都是合理的,互不相让。
但是,无论主张派还是反对派,要找到量化的数据来支撑各自的观点都不容易。 但温州市商务局充实了个人开展境外投资的项目数据库,但数据显示,年温州境外投资5352.7万美元,外汇资金2139.04万美元,人民币境外投资176.7万美元,数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但是,哪个是正确的还不确定。
中国的改革始终是“自下而上”的,这个圈子的改革也不例外,特别是从金融资源丰富、崇尚金融创新的温州开始。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从未中断金融试点改革实践的温州,金融试点改革的先发机会已经形成:如1987年温州在全国首次启动浮动利率改革,2002年被列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3年温州启动了建设资本活跃的“金融港”快速发展战术。 2006年重点推进中小企业贷款试点改革等。 但是,这次改革似乎有几个意义。 如果不是什么样的退路、跳楼商人,我相信温州的金融改革考试权也不会很快。 “私募基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是温州目前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两大困境”,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近期温州调查中指出,处理这些突出问题,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私募基金活跃、民间金融活跃, 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周小川还指出,金融改革试点必须允许试错,并进行全面评估。 他说,改革的重点和要点是“减少管制、支持创新、民间、服务基础、支持实体经济、合作协调、安全稳定”。
确实,既然“堵车”已经“拖欠”,现在温州本土的6000多亿民间资金,对海外投资的热情依然高涨,为什么不借助力量呢? 何况遍布世界各地的温州商人就是说明。 想出的钱总是能找到地下金融、公司对外贸易等渠道“走出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让这些资金潜伏在“旁门左道”里,还不如浮出水面阳光化、规范化。
殊不知,温州从最早的“小商品、大市场”方法到后来的产业集群模式,到快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两个困境”是警示和含蓄——这个习惯了金融创新的城市渴望新鲜空燃气。 但是,温州金融机构人士认为,改革试验区只是一个框架,意义有多大还没有判断,毕竟目前的框架还没有大致的突破和动作,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中央到地方需要合作推进。
诚然,放开温州个体直接投资,确实是在我国资本项目下挖洞,理论上,应该是遵循目前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先机构后的个体秩序。 组织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开放个体对外直接投资,确实有一定的风险。 目前,根据直投方案,风险防范和监管措施通过个人资本专用账户处理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汇资金收支,账户开立和收款经温州市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并由相关部门动态管理境外公司运营,建立个人境外投资联合年检制度等。
那么,到目前为止,决策层应该回答的是,我们的试错决心和风险容忍度是否一致。 温州这次实验会成为金融改革的模式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推动者减压巨额外汇储备,杜绝,分散投资国外,温州个体境外直接投入方案已酝酿3年多。 此时又遭遇欧洲债务危机,海外“挖矿”呼声再起,民间投资者这次要等多久?
标题:“温州个体境外直投尚待批复 决定层纠结试错边界”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2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