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0字,读完约4分钟
11月13日,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第五次中日韩卫生部长会议上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已经成为卫生界面临的首要挑战,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已经达到了85%以上,而且用于慢性病治疗的费用也达到了卫生支出的68%左右
长期以来,我国慢性病主要以院级治疗为主,这也是费用支付高、医疗保险资金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北医三院医疗保险主任胡牧告诉记者:“据国际通行推算,慢性病预防消费的费用约相当于治疗消费的十分之一。” 所以,现在要努力将慢性病防控中心指向社区。
加强社区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作用,也是新医改“强基础”问题中的意义所在。 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在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上推进门诊统筹与统筹,引导患者进入社区。
聚焦社区
中国慢性病防控已经进入关键时期。
目前,《中国重大慢性病预防控制计划( -年) (征求意见稿)》正在相关部委讨论中。
“比以往更进步的是,明确了正在讨论的计划确定的防控目标,进而提出建立多部门参与防控的机制。 ”。 参加策划讨论的学者告诉记者。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日前指出,目前是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好时机,国家力求通过多个部委联合下发慢性病防控计划。
比较慢性病防控重点,长期以来,我国为比较慢性病而采取的首要措施以医院治疗为主。 但是,这种模式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慢性病的优点是周期长,医生频率高。 胡牧说:“患者需要多次到医院就诊,购买药物,这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所以现在,各方努力将慢性病防控重点转移到社区。”
一方面将慢性病防控从医院治疗中心转移到社区预防保健中心,一方面减轻患者疾病治疗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轻慢性病治疗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
胡牧说:“从国际相关的统计数据来看,慢性病治疗所需的消费约为慢性病预防性消费的10倍。”
不仅是个体,慢性病整体防控效果的提高,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心血管病为例。世界银行报告称,如果中国每年能降低1%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整体经济效益将相当于年中国实际gdp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
前述专家还在慢性病防控“十二五”规划的讨论稿中明确指出,加强慢性病社区预防、推进“关口前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
医疗保险的体制改革
与慢性病防控相比,以医院治疗为中心的模式面临着控制费的诉求,以社区预防保健为中心的模式需要推进政策倾斜。 这两个方面共同的焦点之一是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日前对我国慢性病医疗保障现状课题进行了对比调查,发现首要问题是慢性病支付方式参照住院费用进行,且各地方医保覆盖慢性病种类范围差异较大,医保基金压力大,患者无法合理保障等现象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正在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进行探索。
国家人保部日前也明确了改革包括北京、上海等40个城市在内的医疗保险支付办法的试点,改革的任务是结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加强总额控制,探索总额预付。 的方法主要有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
为了加强以社区预防保健为中心的慢性病防控模式,东南大学公共卫生院课题组认为有必要通过建立慢性病门诊的统一来吸引慢性患者进入社区。 与社区门诊统一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
“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签约,签约居民健康护理,但医疗保险机构根据签约人数的多寡定期向全科医生支付一定的款项。 这是社区推行的门诊统一、按人头付费的方法。 ”。 胡牧是这么说的。
标题:“慢性病防控转向社区 预防消费仅治疗费十分之一”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2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