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2字,读完约4分钟
现在的宝洪寺前寺只剩下残垣断壁了。
“闽商想加强云南宝洪茶”的跟踪报道
“与宝洪茶齐名,还有千年古寺,那座寺院的楼阁宏伟、精巧,令人惊讶,但如今却呈现消亡的态势……”。 昨天,本报报道“福建商想加强云南宝洪茶”后,接到了网友的电话。 之后,记者去探听结局。
据悉,宝洪茶产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宝洪寺周边,开山和尚收集茶种,栽在寺旁,世代繁衍,成为昆明三大历史名茶之一。 宝洪寺创建于隋唐时代,建成时改名“相国寺”,后改名“报国寺”,前清时期命名为“宝洪寺”,记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宝洪寺有僧房99室、大小天花板25个等丰富的庙产,还有大小精铸的铜佛相100多尊,经书10多册,佛塔10座以上……
现在,宝洪茶的栽培区距离宝洪村内的宝洪寺约1公里,从村头望去,没有梵音禅乐,只有犬吠声,村里的孩子们在骚动。 宝洪村不大,约有十间房子。 记者在村里寻找寺地时,遇到了在该村住了50多年的巴正德。
在巴正德的引导下,很快就找到了宝洪寺。 但是,在记者的视线范围内,就像废墟一样,周围不是残壁断壁,而是荒草丛生,手臂、缺脚的佛相、柱基等散落其间,破败不堪。
据巴正德称,宝洪寺依山而建,分为前、后两座寺。 前寺为僧侣居住,建有大雄宝殿、华严楼、玉皇阁、客厅、方丈室等建筑,占地十多亩,是宝洪寺最大、最宏伟、最美的建筑群。 后来住在尼姑寺。 现在,后寺设立了成果园,只剩下前寺的残垣断壁。 如果不修缮保护的话,这份遗留也会很快消失。
巴正德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宝洪寺被充公,期间有几所房子搬家,其中包括巴正德一家,但保护良好,十分完善。 真正的灾难是在“大炼钢铁”时期,为了完成炼钢铁的指标任务,宝洪寺的100多尊铜佛相继被送到炼钢炉,没有一个幸免于难。 寺庙里的大小佛塔有10座以上,同时期也遭到了破坏。
到了80年代,又陆续搬入几户居民,当时宝洪寺仍然是公共生产,只允许居住,允许私人乘坐乱建设,直到今天。 于是,宝洪寺被几十年的风雨侵蚀,渐渐地今天的墙倒了,杂草丛生,砖溢于野,破烂不堪。 柱脚石、石槽、花窗被盗、扔到野外、建在私房里,都是萧邦的景象。
这一天,记者访问村子时,在路边的排水沟、荒草丛中、农家的房子等处,也经常看到太鼓形石柱的脚、狮子等。 据巴正德称,近年来陆续进村考察,试图重建宝洪寺,但最后不了了之。
随后,记者致电宜良县民族宗教局。 据该局相关人士介绍,宝洪寺确实不在文化财产保护管理范围内,也没有资金进行修缮,目前由宝洪寺村自行管理。 关于是否有开发计划,现在不太清楚。
(本报将继续关注)
昆明日报记者廖兴阳实习生展贺摄影报道
短评
不能放任文物资源自取灭亡
傅慧
文化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特别是对以“旅游活县”为快速发展战术的宜良来说,宝洪寺是沉淀了千年的文化“企业品牌”,这无疑是稀缺资源、垄断资源。 世上没有两个地方,不能再复制了。 然而,正是这种“稀缺品”,几十年来风雨飘摇,人人随意破坏,没有管理维护,长期处于自毁状态,直到废墟,有关部门依然视而不见。 这是为什么
目前,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可见,未来竞争的主战场将转向越来越多的文化行业,谁将占据文化快速发展的制高点,谁将掌握可持续竞争特征,谁就能在更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特别是目前昆明正在加快建设面向中国西南开放的地区国际城市,特别要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
作为昆明“东部新区”的宜良,应该像重视经济事业一样重视文化事业,像推进产业项目一样推进文化项目。 宝洪寺一旦消失,无法弥补,无法重生——他对宜良来说,不仅要提高地域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彰显城市生活人文精神的深度和高度。 因此,我们不可轻视。 另外,不要看着宝洪寺的消失。
标题:“宝洪茶“复兴”在即 千年宝洪寺濒临消亡”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aowen/9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