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2字,读完约3分钟

信息速读年至年间,渔政部门对3万条鱼实施了“体外挂”跟踪监测。 目前,实际上只捕获了3尾标识鱼。 专家呼吁,应继续加大标志放流的投入。

昨天,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宣布,从年到年,研究所对渔政部门实施增殖放流的905万条鲣鱼、鳗鱼中的3万条进行了“体外挂”跟踪监测。 目前,实际上只捕获了3尾标识鱼。 面对回收率仅为万分之一、难以获得详细监测数据的不自然情况,研究所专家呼吁,应继续加大对标志放流的投入。

“3万尾标志鱼投滇两年回捕仅3尾”

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安莉介绍,研究所挑选体质强、游泳能力强的鱼进行标签标注,在贴标签前,对鱼的体重、体长进行测量,每个尾部被标注的鱼都有独立的编号,标签上每个尾部被标注的鱼的个人信息 对鱼实施“体外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回收标记鱼,对体长、体重前后的变化进行解剖后,展开综合分解研究。 如果无法回收标识鱼,对鱼实施“体外挂”跟踪监测就没有意义了。 但是,迄今为止研究所实际捕获的标识鱼只有3尾,回收率仅为标量的1万分之一。

“3万尾标志鱼投滇两年回捕仅3尾”

科学家认为外挂鱼种相对数量少,是标记鱼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 根据滇池45万亩水域面积计算,3万尾外放标准鱼进入滇池后,平均15亩水面有1尾标识鱼,难以回收和跟踪监测标识鱼。 在渔政部门的协助下,研究所对滇池进行了多次围网、丝网捕捞,但最终由于滇池水域面积大,标识鱼数量少,无法捕获。

“3万尾标志鱼投滇两年回捕仅3尾”

安莉说,从去年3月到现在共采集了3只尾巴,尽管回收率这么低,但研究所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此外,科研人员每两个月到滇池用不同的捕捞方法采集标识鱼,并每月深入滇池沿岸水产批发市场进行调查,了解标识鱼流入市场的情况。 通过发现标识鱼的体重、体长比放流前明显增加,得出了鲣鱼、鳗鱼适合在滇池水体内生长的结论。 通过对标记鱼进行肠道解剖,证明蓝藻中特征种微囊藻在标记鱼的鱼肠复制品中占95%—98%的比例,标记鱼以摄食滇池中的藻类为主,对蓝藻有一定的消化利用能力。

“3万尾标志鱼投滇两年回捕仅3尾”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向公共水体人工投放水生生物种苗,积极增殖资源的活动,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水域生态的修复和渔业的增效、渔民的增收。 在增殖放流过程中开展标志放流后,通过回收标志鱼,可以研究鱼种的生长、发育情况,掌握放流鱼种的迁移分布规律,为滇池放流提供可靠的数据,逐步修复滇池水域系统,开展滇池生物管理提供决定性的依据。

“3万尾标志鱼投滇两年回捕仅3尾”

亨利认为,标记鱼回收率低、难以跟踪监测的根本原因是“体外挂”鱼种剂量太小。 滇池沿岸渔民捕捞标识鱼积极性不高,也是标识鱼回收率低的原因之一。 对此,渔政部门也表示,将在年增殖放流过程中,就如何加大标识鱼的放流力进行深入研究。

“3万尾标志鱼投滇两年回捕仅3尾”

科研部门也呼吁,广大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采集到标识鱼后,应尽快打电话: 0871—3644196联系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每提供一条标志鱼,可获得30元现金奖励。 (昆明日报记者张锦)

标题:“3万尾标志鱼投滇两年回捕仅3尾”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aowen/7126.html